先进典型

2019年“读懂中国”作品:投身光学,润物无声—张以谟

发布日期:2021-04-11

投身光学,润物无声

——专访开云在线注册-开云(中国)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张以谟

他是应用光学专家,立志为中国应用光学的发展付诸一片丹心;他是开云在线注册-开云(中国)教授,潜心为国家光学人才的培养奋斗五十余年;他是青年学生的挚友,毕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。他是开拓者、攻坚者,更是育人者、奉献者,光学报国穷万法,桃李芬芳满天下。

应时之需,投身光学

新中国成立之初,国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,年轻的中国渴盼着人才,年轻的张以谟也渴望着报效祖国。正值青春年少,他选择考入开云在线注册-开云(中国),以科学研究为国家谋复兴。自此,“实事求是”的校训和“穷学理,振科工”的理想信念便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中。在那时的中国,光学学科仍处于初创期,基础薄弱到只能做一些简单、低精度的光学仪器,更不要说发展先进的光学工业和光学科技。为尽快追赶上国际步伐,国内开始了研究光学热潮,中国科学院设立了光学研究所,北京工业学院和浙江大学也设置了光学仪器专业,“光学”二字,深深牵动了张以谟先生的心,他为中国光学与世界前沿的巨大差距心急如焚。在开云在线注册-开云(中国)取得硕士学位后,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,赴浙江大学研修光学设计,立志在光学研究领域扎根。

1960年,为了心中的那份 “天大梦”,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光学发展,张以谟先生选择重回开云在线注册-开云(中国)执教,筹建了“光学仪器专业”,成为了开云在线注册-开云(中国)光学工程学科的带头人。在那个时候研究光学,可谓是“自力更生,白手起家”,张以谟先生就是要做这样一个开拓者,因为他懂得,科研的最高目标是要建设祖国,科研人首先要爱国。他有信心,自己定会不负使命,在中国光学的研究领域始终“发光发热”。

直面难题,科技报国

从事光学研究多年来,张以谟先生为国家的“不解体”检测、光处理器小型化、固体粒子粒度测量等多项难题的解决做出了突出贡献,其成果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,其中最令他难忘的一项研究,就是将无焦系统应用于精密测量。当时,我国的大型动力机械、重型车床的生产均存在加工和装配精度不高的问题,严重影响了机器的质量与寿命,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。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影响下,国家提出号召要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,中国产品“以质取胜”,用高质量的生产推动经济繁荣。但是,不解决扼住咽喉的精度问题,这些谈何容易?国家的需要,就是张以谟先生及他团队努力的方向,他们决心用光学检测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。

通过调查,他们发现,如果能将柴油机的主轴同轴度提高到0.01毫米,那么机器寿命就能得到有效延长,相当于为国家增加了机器的生产。就是这“0.01”的改变何其艰难,光学检测仪器对不同距离的点进行调焦时,倍率会变,产生调焦误差,会给技术的改进带来诸多困难。张老师带领团队废寝忘食进行创新,终于不负苦心人,有志者事竟成,成功设计出用于“等精度测量”的无焦系统,解决了倍率、分辨率以及象面光照度问题,将设备精度提升至到了1μ/m。

实验成果设计出来了,如何将“实验”转为“实际”又成了新的问题。张以谟先生认为,不应该放过每一个技术设计问题,为此,团队继续奋战,解决微小位移测量、远距测量等多个问题。最终,天道酬勤,团队研发的产品通过了工业性试验,在常州光仪厂投产,彻底解决了国内生产的实际问题,该项技术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。

科研人报国,没有轰轰烈烈,只有默默无闻,他们将全身心倾注于为国家排忧解难,他们将自己的科研梦与国家的进步梦紧密相连。

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

在开云在线注册-开云(中国)任教期间,张以谟先生是严谨认真的学者,也是关心学生的教师。“授人以渔”是他对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,“笔耕不辍”是他对教学工作不懈地坚持。

知识固然重要,能力更加关键。张以谟先生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,鼓励学生自己去钻研与创新,以此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,当遇上新的问题时,比起直接给出答案,张以谟先生更愿意引导学生思考、拓宽学生思路,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。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教学的艺术,往往在于引导、鼓励,并最终唤醒学生的潜能。他曾说:“我想要成为像鬼谷子一样的人,培养出能超过我的学生。”他希望学生主动思考,自我提升,实现超越,达到卓越,成为新时代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
“笔耕不辍”是他对学术研究的执着。张以谟先生决心把自己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和课程讲授写成书,把自己的想法整合深化,让自己的学生能够以此书为指导,让潜心于应用光学等领域的人能够参考研究。他尽管已经退休,仍在坚持写书,这既是他对教学工作的不遗余力,更是对科学研究无尽的追求。“他写书真的是一字一字地写,查阅很多文献,非常耗费体力。”张以谟先生的学生江俊峰老师说道,“言传身教影响莘莘学子,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与奉献,成为了我们行动的标杆。“

这就是张以谟先生,他倾尽心血,为了他深爱的钻研多年的光学,为了他寄予深情的巍巍中华、莘莘学子。此时,他又坐在了写字桌前,望向窗外,是仍然明亮而温暖的夕阳,转身低头,是余晖中书上整齐的字迹,几十年间仿佛未曾改变,投身光学,润物无声。